裘法祖,191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,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、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、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、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。他被认为是外科全才,开创了很多被称作“裘派”的手术方法,被誉为“中国外科之父”。

裘法祖1932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,1936年,赴德国求学。

1937年去欧洲途中,在甲板上做救生演习(左起盛澄鉴、过晋源、谢毓晋、裘法祖)

二战期间解救40名犹太人

1945年4月,裘法祖在德国南部巴特特尔茨的一座温泉疗养院担任外科主任。一天,他正在手术室里正准备为病人动手术,一名护士跑进来大声喊道,外面躺着好多集中营里的犯人。对集中营里发生的事早有耳闻的裘法祖,连手术帽都没摘就跟着跑了出去。在大街的一角,大约有40多名病弱交加、衣衫褴褛的囚犯戴着镣铐蹲在地上,他们实在走不动了,党卫军们站在那里,喝斥着让他们站起来。他们已经动弹不得了,“这些囚犯都得了伤寒。“让我把他们带走吧。”他鼓足了勇气,大声地对那些军官们说道。裘法祖从纳粹党卫军手中接收了这40多名囚犯,在几名女医生、护士帮助下,他们一起把犹太囚犯们安置到了地下室里,囚犯们的生命得以保全。

1946年,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,在回国的船上他因成功拯救二位斗殴的年轻人的生命名震上海滩。

裘法祖为病人做手术

致力于肝肾移植外科研究

1958年,裘法祖、夏穗生、吴在德等老一辈专家就开始肝移植等腹部外科相关的实验研究,于1965年9月成立了武汉医学院腹部外科研究室。研究了肝外科、血吸虫肝硬化以及门脉高压外科治疗等项目。1972年,研究室工作逐渐恢复正常,随即开展了肝移植、肾移植和器官保存液的实验研究。研究室翻阅国外有关肝移植的文章三百多篇,做了大量文件摘录,实施了亚洲及国内首例犬原位肝移植手术,总结了130次犬原位肝移植手术经验,并相继开展了犬肾移植研究,摸索出一套可供临床应用的完整术式,科技成果登记表上对手术过程进行了具体描述,字数不多,却是为最终开展临床肝移植、肾移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。

“130次犬原位肝移植手术”科技成果登记表

1977年12月底,武汉医学院第二医院外科为一位患者进行了人体同种异体肝移植,术后病人生存了6天,这在肝移植早起临床应用上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了。1978年2月初,武医二院外科为第二位肝癌晚期患者实施了肝移植手术,病人生存突破三个月,同年10月初,他们又为以为患者实施了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,术后病人生存突破两百天,是当时术后病人生存时间最长的记录。

1978报道肝移植手术的通讯

1979年3月17日,筹建器官移植研究所,1980年12月器官移植研究所正式成立,所长由裘法祖担任。

器官移植研究所在同济医院正式成立。图为所长裘法祖,副所长夏穗生、吴在德、章咏裳、李思诚等与研究所成员

80年代,他主持的肝移植在相当长时间保持“手术例数最多”和“存活时间最长”两项全国纪录。

大医精诚,医德高尚

裘法祖之所以赢得世人的尊重和景仰,在于他高超的医术,更在于他高尚的医德,他常说:“医术不论高低,医德最重要。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,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。”文革后,他多次回忆巡回医疗时的情景,“我一生为很多人看过病,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病人。他们受着生活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。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们找我时的痛苦表情,当时就感到无形中有一股力量和责任要求我一定要挽救他们的生命。”就是这种大爱,让他对病人始终充满热爱,对生命充满尊敬与关切,他曾以77岁高龄单腿跪地为病人触诊;对求医的病人,“能不开刀就不开刀,能开小刀就不开大刀”。他以妙手仁心,获得“人民医学家”光荣称号并获医德风范终身奖。在他生命的最后半个月,对汶川地震伤员的会诊时关切而仁慈地伏身询问伤员的镜头,定格了他最后的人生。
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