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目新闻首席记者叶文波

悲痛!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光纤通信专家,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、总工程师赵梓森同志,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2年12月15日14时29分在武汉逝世,享年90岁。

赵梓森生前照片

12月15日晚,极目新闻记者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,联系上赵梓森带过的博士生、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卫东。回忆起赵老的一生,马卫东总结了几个关键词:“艰苦朴素,治学严谨,爱国情怀,有独到的战略眼光。”

马卫东长期从事光电信息领域技术研究,致力于光纤通信用光芯片、器件和模块等技术和产业化研究。曾获得“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”、“杰出工程师奖”、“国家专利银奖”等多项奖项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
“老一辈的科学家,他们身上艰苦朴素的精神、爱国情怀十分浓厚,赵老对我们的教育,包括后面的人生态度,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。”马卫东直言,自己能取得今天的一点微薄的成绩,跟赵老的培养密不可分。

艰苦朴素:“爱穿老旧工作服,带方便面到国外出差”

马卫东,教授级高工,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任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。1998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,师从赵梓森院士读博,于2001年获博士学位。

马卫东师从赵梓森院士读博

在读博期间,由于赵梓森院士隔壁的房子正好空着,马卫东和师弟孙俊租房子时,碰巧成了老师赵梓森院士的邻居。在日复一日的接触当中,马卫东发现“赵梓森院士过得艰苦朴素”。

“他穿的衣服很干净,但几乎都是很陈旧的衣服,有一些衣服有二三十年了,赵院士还在穿。”马卫东介绍,这些衣服不光很陈旧,而且很多都是单位发的工作服。有一次,马卫东好心询问原因,赵老回答:“别人可能没有衣服穿。我这些工作服反正穿不破,一直穿挺好的!”

赵梓森院士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学术权威,他每年都出差到美国去参加光纤通信大会(OFC),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。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赵老每次临行前,都要买几包方面便和榨菜随身携带。

参加大会回国后,赵老跟学校的弟子、同事交流,也曾吐槽“吃不惯方便面”,但考虑到“在国外买东西吃会比较贵”,每次不得不带。

“老一辈的科学家,他们身上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十分浓厚的,赵老就是不讲排场的人。”说到这,马卫东又给极目新闻记者讲起了单位想给赵老换房子的事。

那时候,马卫东和赵老住的是十分简陋的两层楼房,墙面没有经过任何装修。武汉邮电科学院相关负责人提出,赵老是院士,按照条件,要给赵院士盖一个院士楼,但赵老坚决不同意。赵老表示,现在的房子他们夫妻俩住着已经足够了,他觉得环境很好,不需要再给组织增添负担。

治学严谨:“依据学生兴趣制作讲座PPT,报奖材料不做加法只做减法”

记得有一次,华中科技大学邀请赵梓森院士给学生做一场讲座。马卫东是具体的联系人,同时负责接送赵老。

“院士讲座在高校里是比较常见的。赵老自己电脑上有很多成形的PPT,一般来说,随便拿出其中一个讲就可以了,但赵院士没有这么做。”马卫东回忆,赵老首先表示“如果他们只是看中我的名声,形式大于内容,我是不去的,请先调查一下学生想了解的内容”。赵梓森院士尤其看中讲座的实际效果。

之后,马卫东联系了主办方并咨询了一些学生,得知大学生们最想了解的是光纤通信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。

知道学生的诉求后,赵梓森院士开始自己动手做PPT。这一习惯,极目新闻记者也曾经见证,2018年8月,极目新闻专访赵梓森院士时,他就将记者的采访提纲逐条做成PPT文件,投放到电视屏幕上,尽显理工科的严谨。

在做PPT的过程中,赵老查阅了许多国外最新的科研论文。遇到个别最新的技术细节,他还会找到马卫东等弟子一起探讨,直到把最新的科研技术吃透为止。但赵老做的PPT一点都不生硬。马卫东说,“他能把最复杂的科研技术,用通俗易懂的知识点讲解出来,甚至还在PPT里穿插了许多动画。”

再后来的一件事,让马卫东又感动又心酸。前几年,单位准备为赵梓森院士申报一项国家级奖项,由于老人年事已高,复杂的学术科研整理工作只能交给马卫东等弟子来完成。马卫东和大家伙详细整理了80多页十分丰富的PPT,本以为赵老会很高兴,没想到赵老来审核申报材料时,却有些不悦,要求“这几页删掉,这些描述也删掉……”,理由是“这些内容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,不是我的主要贡献”,但在大家看来,这些内容是公认的赵梓森院士的心血。但赵老坚决不同意,本着尊重当事人的原则,80多页的申报材料被删得只剩下40多页。

现场,有人提醒,不做加法反做减法,按照这样的思路,材料可能无法获评大奖。赵老却十分淡然:“有一是一,有二是二。”赵老的治学严谨、不求功名的心态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。

爱国情怀:“找工作不要为了钱,多为国家想想”

马卫东印象最深的,就是赵梓森院士身上的爱国情怀。

马卫东1998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,师从赵梓森院士读博,并于2001年获博士学位。赵老经常指导马卫东等学生的科研课题,还经常讲“我希望你们毕业之后能够留在邮科院工作,多为国家作贡献”。

赵老提出的期盼是,找工作不要冲钱看,外面待遇很好,但留在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工作是最好的选择,“这里可能工资没有外面高,但这里是光纤通信技术和产业的‘国家队’,这里的科研氛围是最好的。”

马卫东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,2001年前后,整个国家的光纤通信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的博士,在社会上是十分抢手的,很多企业开出的薪酬都很高。

“多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,要以国家的光纤通信事业为重。”老师的话,深深影响着马卫东,他欣然选择留在了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下属单位工作,从学生转变成赵老的同事。

参加工作后,马卫东长期从事光电信息领域技术研究,致力于光纤通信用光芯片、器件和模块等技术及产业化研究,曾获得“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”、“杰出工程师奖”、“国家专利银奖”等多项奖项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尽管距离老师的期盼还有差距,但马卫东很自豪:“我没有辜负老师对我的教育。”

眼光独到:“早日布局光芯片,不要让外国技术卡了脖子”

参加工作后,马卫东一直在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从事光电子芯片和器件技术研究工作。按照管理制度,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向上级单位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(现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)汇报科研进展,退休后的成为高级技术顾问的赵梓森院士每一次都来认真听取,并提出建议或意见。

赵梓森生前照片

印象深刻的是,大约在2005年左右,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汇报科研进展后,提出在高端光模块的研发上由于短缺光芯片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。

赵梓森院士虽然肯定了现在的成绩,但还是语重心长地提醒道:“在光芯片这个领域,请公司早日布局,并且加大科研投入。不能算小账,要算大账。未来10年或20年往后看,这个领域的竞争一定是非常激烈的。”赵梓森院士详细地解释道,光迅科技作为光电子器件的“国家队”,高端的光芯片不能依赖进口,一定要自力更生,不能在将来被外国技术卡了脖子。

马卫东介绍,那个时候,光芯片没有受到外国的限制,可以从外国顺利进口,很多同类企业都在拼命地往前冲,如果企业自身投入研究和开发光芯片,可以说是周期长、投入大、见效慢,站在短期利益的眼光来看,让企业做出这样的战略布局,是很不容易的。

“现在看来,赵老的战略眼光是十分独到的。”马卫东十分佩服自己的老师。按照赵老的建议,公司当年也很快调整了战略布局,加大了对光芯片的科研投入。目前,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的国产光芯片产量已经破亿了。

“虽然没有全部解决,但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卡脖子的问题。如果当年没有调整战略布局,现在看来后果是非常严重的。”马卫东说道。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料热线。


参考资料